柳腔是山东省青岛地区的汉族地方戏剧剧种, 产生于清代中期的即墨西部,由民间说唱”本肘鼓”演变而成。
乾隆年间,”肘鼓子”传入即墨后,与当地民间小调、 秧歌相互融合,逐渐由说唱变为演唱,虽然形式简单、 表演朴实,但因乡音浓郁、生动有趣而颇受欢迎。约在百余年前,又因受莱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,开始用四弦胡琴伴奏, 并配以哨呐帮腔。初用四胡伴奏时,因无定式曲谱, 琴师与演员不能完全协调,只能配合着往上溜,故称”溜腔”, 后因溜字不雅,改为”柳腔”,即墨也因之称为”柳腔之乡”。后流行于胶东一带,并传入青岛市区。
2008年,柳腔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



1.本站大部分内容均收集于网络!若内容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发送邮件至:175495721@qq.com,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!
2.资源所需价格并非资源售卖价格,是收集、整理、编辑详情以及本站运营的适当补贴,并且本站不提供任何免费技术支持
3.所有资源仅限于参考和学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更多请阅读网站声明。